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端起历史的望远镜,才能看清中美关系的发展脉络和前行方向。过去50年,国际关系中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美关系恢复和发展,造福了两国和世界。未来50年,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今天,人们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推动中美关系尽快走出困境、重回正轨。正如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所指出的,对50年前美中重新打开交往大门这一重大事件的最好纪念方式,是“用同样富有想象力的方式重振两国关系”。
重温“上海公报”精神,就要在历史大势中把握中美关系发展方向。50年前,中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震惊世界。“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美国媒体当年如是点评尼克松总统的访华之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所需要的巨大政治智慧和勇气。今天,中美关系遭遇困境,根本原因在于美方一些人不适应中国快速发展的现实,对华认知出现严重偏差,将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甚至假想敌。这种看法既是对中国发展逻辑的误判,也是对历史大势的无知和漠视。中美关系重回正轨,需要美方拿出政治智慧和勇气,正确看待中国和中国发展,摆脱打压遏制中国的冷战零和思维。
重温“上海公报”精神,就要秉持求同存异精神处理好两国差异分歧。中美双方在“上海公报”中明确承认彼此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这并没有影响中美发展两国关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评价:“这个公报是我所知道的外交文件中的首创,它保留了双方所持不同意见的内容,也正因如此,使得协议一致的内容更具有意义。”“上海公报”体现的求同存异精神,在当前形势下更具现实意义。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人刻意突出中美意识形态差异,意图挑起对抗。这种做法无视中美两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这一基本现实,与两国人民的愿望背道而驰,也不符合全球共同利益。中美之间存在差异和分歧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通过坦诚沟通加以有效管控,防止战略误判,避免冲突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