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生保障可持续发展
改善民生要靠经济发展来实现。当前,外部环境巨大变化使经济发展不确定性风险增加,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国内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势必对产业发展带来冲击,进而对民生改善的保障能力和待遇水平带来不利影响。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首先影响就业,保民生要先保就业。未来一段时间,稳住经济基本盘要把增加就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切实把就业指标作为宏观调控取向调整的依据,推动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老百姓饭碗端稳了,收入增加了,才能为循序渐进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要善于利用社会保障“减震器”作用。近两年来,社会保障政策的一项重要实践成果是紧紧围绕保市场主体、纾困中小企业、稳定扩大就业,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减免缓降补返”政策。这些针对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的企业出台的政策举措,真正发挥了“及时雨”作用。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可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还具有互助共济功能,可以在社会成员之间分散风险,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是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社会保障还具有一定的经济运行逆周期调节功能,可以为劳动力要素顺畅有序流动创造条件。因此,应该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科学谋划今后一段时期的社会保障事业。
【上一篇】: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
【下一篇】:“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