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文化领导权的主体性及其内在结构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17  分享到:

文化领导权的主体性及其内在结构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坚持党对文化领导权的历史主体性自觉,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命题。党的文化领导权不仅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权的逻辑延伸,更是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的确证。深入探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主体性的理论内涵及其内在结构,有利于激发各类文化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廓清思路。

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历史主体性自觉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强调党在文化领域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确保文化发展服务国家大局和人民需求。

新时代增强坚持党对文化工作领导权的自觉意识。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形成阶级意识的要件、开展政治革命的先导、巩固建设成果的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文化领导权源于其文化先进性。新时代党要深刻认识到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以先进文化引领群众思想,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维护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这就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承担起引领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明确目标、制定规划、落实措施,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实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自觉的领导权意识即是文化主体性的彰显。

自觉提高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能力。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关键在于解决“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不断提升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变革,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奇点的来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意味着,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要不断优化和创新文化治理机制,确保文化政策的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推动文化治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增强文化领导权和实现文化主体性自觉的关键要求。文化的竞争关键是人的竞争。文化领导权是指领导文化的主体或文化领导权的所有者通过文化对自身及外界施加的影响力,表现为一种文化行为、践行文化的过程或形成文化的结果。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指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形成最大历史合力,为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凝聚精神文化动力。

党的文化领导权主体性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剧中人”,而无产阶级则是解放人类的先锋队。唯物史观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主体包括个体、集体和整个人类社会,它们在文化活动中各有作用,文化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其内在规律。

充分发挥文化主体在历史活动中的能动性。文化主体在历史发展中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创造和改变文化的行动者。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和文明观点的重点突破,体现了党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构成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社会主义文化行动指南。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就是党的文化领导权主体性的理论自觉的有力体现。在洞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趋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强调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时代文化使命,展现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深远考量,体现了党对文化发展责任和使命的历史自觉。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体现了新时代党的中国式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自觉。

文化主体可以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有效地进行文化建设。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主体在历史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其文化主体的属性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来规定的,它的全部活动都是在其所置身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展开;文化主体开展文化创造与创新活动,是在既有的、从历史传承而来的文化基础之上进行的。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解决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为己任。这就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理论的活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完善领导机制体制、优化工作方式方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体现了对文化领导权建设规律的自觉遵循。

文化主体必须遵循社会文化运动规律来发挥作用。文化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文化领导权的关键,任何用行政权力强行推动文化发展的行为都违背文化发展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遵循了社会文化运动规律。一是坚持和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制度。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习近平总书记厘清了“三个为什么”之问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伟大事业=领导主体+理论指导+实践客体”的重要命题,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能力的根基,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制度保障。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宗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人民=江山”的执政理念,强调人民是文化的创造主体,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己任,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文化建设原则。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两个结合”遵循了现代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统一的原则。四是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目标论。在文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文化意识形态属性与文化产业属性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且社会效益优先,体现了对文化市场规律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五是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坚守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魂脉”,确保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保证文化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坚持文化唯物主义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立场,避免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陷阱。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关键,涉及理念、手段和基层工作创新,完善文化生态系统。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体现了对文化发展动力和活力的重视,以及对文化传承与创新规律的遵循。

深刻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主体性的内在结构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实践自觉,需要深入探讨党的文化领导权主体性的内在结构,在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规律的过程中凝聚文化主体性力量。

作为一种高度文化自主性权力,党的文化领导权具有鲜明的阶级自觉性、自我构建性、自我适应性、高度责任性、思想引领性、组织统筹性等特点,无产阶级政党需要身兼理论家、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多种身份。同时,党的文化领导权兼具文化实践的广泛性权力与深入性权力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广泛性权力表现在对思想理论、科学教育、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网络文明、文学艺术、文化产业、文化制度、文化技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外交流等更广阔的文化空间领域建设和发展的领导权。就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实现形式而言,包括提问权、论断权、解释权、批判权和纠正权,熔铸于理论建构、价值引领、话语主导、工作管理等环节。另一方面,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深入性权力则是通过“支部建在连上”的系统党组织、文化战线的群众路线等工作路线,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地引领文化工作,具有高度穿透力。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既要充分信任并尊重广大文化工作者,也要遵循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由众多冲突的个体意志相互交织而成,最终结果是无数力量合力作用的产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党的文化领导权主体性内含一整套复杂的权力结构体系。引导、调节、整合各类文化主体是一门极高的艺术,就党的文化领导权主体性而言,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作为一种集体性权力,增强党自身的文化领导权的主体性自觉,即增进党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组织,集体掌握、行使、建设及巩固文化领导权。二是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激发各类文化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前者是增进党内的文化主体性,自觉通过文化对自身施加的影响力;后者是党通过文化对外界施加的影响力,激发他们的文化主体性。但两者内部也都存在因各种文化主体的定位、功能、效用的不同,而导致精神需求的差异、文化利益的矛盾以及精神文化资源的生产与分配不均衡等问题。

在文化领域坚持党的领导是新形势下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基本遵循。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先进性不是自发生成的,文化的建构有其内在逻辑,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推进的。列宁认为,绝不能“把作为工人阶级先进的部队的党同整个阶级混淆起来”。因而,可以把党的文化领导权主体性的内在结构体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党内自身的文化主体系统,包括领袖、各级党委、各级领导干部、普通党员等。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从“重点论”出发,强调要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思想文化素养,尤其是“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充分发挥领导力的示范效应。文化领导权实现的关键是“认同”,从文化领导权的效用来看,领导者的行为和态度对于组织文化、团队动力和组织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前面带动人,是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体现。领导者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树立榜样,这种示范效应比单纯的命令或推动更为有效。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言行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另一类是党外的文化主体系统,主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新闻宣传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广大人民群众、青少年等。着力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创新、提升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排头兵”作用、激发文艺工作者这个中坚力量的创造活力、满足人民群众这个根本文化主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培植青少年的文化主体素养。通过这些激发党的文化领导权主体性的系统举措,不断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认知鉴别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创新的塑造力,扩大中华文明的辐射力。

(作者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4&WZD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