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对个人而言,精神家园是在其所经历的生活记忆、思想感悟和不断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追求;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精神家园则积淀了其历史形成的文化传统、集体记忆和价值观念。精神家园不仅具有个体性和群体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现实性和超越性,还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着眼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大限度把各民族凝聚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布,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与繁荣。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支撑,是重要的他山之石,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深刻认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坚持运用“两个结合”,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关乎国本、国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中央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持运用“两个结合”,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增强文化自觉,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大一统的传统、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基础。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要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顺应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重点
廓清理论误区和模糊认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把握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关系,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加强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
强化主流价值引领。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要牢牢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在规律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加强历史文化教育。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历史是“必修课”“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教育,不断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理解和价值认同,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文字,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语言文字是载体、是桥梁、是纽带、是钥匙,在国家和民族内部起着凝聚人心、增进认同的重要作用。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